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科学家与中国学者:清明·生死·轮回!
 
“人死后生命不会结束,灵魂会永远活下去,而且,会穿越进不同的宇宙”。
 
“天同覆,地同载。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同一个话题,美国科学家与中国学者,纯然是两种切入方式,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他们实际上在说着同样的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精神不朽。
 
清明节,在祭扫英灵和先祖的时节,我们需要知道:那些伟大的英雄,那些人类的先圣,那些我们家族先祖,他们的灵魂永在,他们共同组成人类精神山脉。而且某种程度上,构成人类存在的生命大根。
 
人是过客,灵魂不朽。只要你真正向世间的苦处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解决了挑战,您就是人类精神山脉的一份子,你就在人类发展有益的事业中获得了永生。
 
——王育琨记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不会真正死亡!
 
来源:品天下,搜狐网
 
被评选为我们时代里三位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的美国再生医学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主任Robert Lanza博士,写了一本《生物中心论》,里面有个爆炸性的结论:人死后生命不会结束,灵魂会永远活下去,而且,会穿越进不同的宇宙。
 
他的论点有三:
 
1
 
宇宙的结构、定律、力量、常数看起来都是为生命所精细调整,这表示智慧比物质还要早就存在。换句话说,是生命创造宇宙,有个人意识才有宇宙的存在,实质上的生命与生物是真实世界的中心,接着才有宇宙,宇宙本身并不会创造生命;意识使得世界变得有意义,时间与空间只是人类意识的工具。他还说时间与空间不是一个东西,而是我们的认知。我们会到处带着时空,就像乌龟的壳一样,所以当壳脱落后我们还是会存在。
 
美国科学家与中国学者:清明·生死·轮回!
 
 
2
 
意识不会死亡.....我们的身体接收意识的方式跟卫星接收讯号一样,那么没有身体还是会有意识的存在。意识存在于时空的拘束之外,它跟量子物体一样是非局部性的东西。从量子物理学(Quantum physics)角度出发,有足够证据证明人死后并未消失,死亡只是人类意识造成的幻象。兰萨的研究发现,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动时,即物质元素处于停顿状态时,人的意识讯息仍可运动,亦即除肉体活动外,还有其他超越肉体的“量子讯息”,或者是说俗称的“灵魂”。
美国科学家与中国学者:清明·生死·轮回!
 
3
 
“多重宇宙可以同时存在。在一个宇宙里你的身体死亡后,另一个宇宙会吸收你的意识然后继续存在,会到另一个类似的宇宙去继续活下去。”当下所发生的每件事情,在对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时进行,当我们开始质疑、重新思考关于时间与意识的问题时,也同时影响另外一边对等的我们的意识。当生命走到尽头,即身体机能尽失时,兰萨认为,还会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
 
而他的多重宇宙观不仅被普朗克太空望远镜(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数据支持,还得到了史丹佛大学教授Linde强有力的支持: “宇宙中有许多膨胀的球状,它们会再形成更多类似的球状,然后一直无限的形成更多球状。宇宙中它们被分散开来,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却又是同一个宇宙的一部分。”
 
2014-2015年,美国全新记录大片《生死与轮回》,用4集20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全新的视角,去条分缕析地探索了人类的这种普遍疑惑。相比以前Discovery科学探索频道的老纪录片《前世今生——轮回的故事》,内容更为详实,想象更加大胆,观点更符合现代主流科学的结论。
美国科学家与中国学者:清明·生死·轮回!
 
郭文斌:清明不是节日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美国科学家与中国学者:清明·生死·轮回!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在“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
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
 
  天同覆,地同载。
 
  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每晚与晋王缠绵床第,享受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清明不是节日,清明其实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话题:



0

推荐

王育琨

王育琨

63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地头力经营管理机构创始人,首席架构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