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仅仅是力的事业:具有本世纪的一切病态特征,但要以充盈的、弹性的、再造的力来调整。强者。
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他应听从他的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每个年轻的心灵日日夜夜都听见这个呼唤,并且为之战栗;因为当它念及自己真正的解放时,它便隐约感觉到了其万古不移的幸福准则。只要它仍套着舆论和怯懦的枷锁,就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帮助它获得这种幸福。
我反对什么?我反对把渺小和善的平庸性即灵魂的内心平静误认为是高等的东西,因为它不知道伟大力的聚集会产生巨大的激励,没有把激情看成是某种更高等的东西,甚至是人的标准。
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低贱的种类,因为他不是有个性的人,而是按着一劳永逸的人的模式获得自身价值的。他不具备独立的价值。
小人的道德成了事物的标准,这是文化迄今最为严重的蜕变。
主人道德特点: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柔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
奴隶道德:同情,仁慈和谦卑被看成是美德,而强者和独立不羁的人则被看成是危险人物。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真是本好书。打开20多年前的笔记,摘录了上面的一些警句。全书没有体系,一段一段的,都是用警句写成。阅读中,你会感受到思想的冲击和震撼。一道道紧闭的门,在阅读中会被打开。但是,如果你怠惰,慵懒,得过且过,那些门又会紧紧地闭上。
读了尼采,你会理解远景能源的张雷,为什么会提出“挑战者的价值”,为什么会把一年最重要的年会定格为“挑战者日”。你还会理解张雷的语言:
“向世间的苦处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解决挑战”!
“向自己的苦处行,勇猛精进做一个挑战者”!
读了尼采,你会真正理解任正非的语言:
怠惰,是人生最大的天敌!
怠惰,是组织最大的天敌!
——王育琨
重估一切价值
作者 夫莽
来源:哲学与艺术
尼采哲学可以说是对以往哲学的一种反叛,也可以说是一种清算和终结。尼采的遗稿,埋在瓦砾堆里长达13年之后才被首次推出。尼采所设想的“未来哲学”,在他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展现出来。
一、“重估一切价值”提出的原因及线索
尼采因“上帝已死”而闻名,这是他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前提。杰瑞米﹒史坦葛仑认为这句话是“对当时盛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发出的感慨。”
在尼采看来,价值是一个与生命有关的一个概念。因此,价值的状况,就是生命的状况。重估一切价值,就是重估我们生命的条件。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范围十分广泛,在这里谈的是在道德层面的。
尼采认为,价值体系的根基正在分崩离析,我们濒临价值危机。他对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分析,“超人”概念的提出,让人看到一个清晰的链条,就是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从尼采对“超人”的构想中,对于他对人类未来的展望我们可以略窥一二。正因为今天的道德体系逐渐瓦解,奴隶道德的大行其道,超人的形象代表的是“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他的使命是根据自己的“强力意志”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二、康德的“至善论”与尼采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康德写到,至善论的道德向往有三个“公设”。其一,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其二是神的假定。其三是不朽的假定。
康德写到:“我说的道德信仰,意思是要无条件地相信,即便以我们最诚恳的努力仍不能达成的善,神将帮助我们达成。”
在此基础上,人们幸福“与道德成严格比例”也就是说,道德上正直的人将会幸福。人们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就是我们都是自由的人,相信努力行善必得善果,由于不朽,存在类似于天堂的概念,行恶之人因不朽的存在而遭到报应。
这跟尼采提出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有微妙的相联系之处。尼采认为,奴隶们出于怨恨的心理, 否定生活中一切有价值而得不到的东西——权力、财富、享受、强健、智慧, 并以“ 最后的审判”的教义来恐吓强者, 用“天国和地狱”的区分进行复仇。
尼采说, 基督教的复仇精神是从无能和忌妒中生长出来的仇恨,也就是说,奴隶在道德上的反抗始于怨恨创造和产生价值。
主人道德特点: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柔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
奴隶道德:同情,仁慈和谦卑被看成是美德,而强者和独立不羁的人则被看成是危险人物。
三、引发关于“善与恶”的问题
这就引发一系列问题。康德所认为的“道德上正直”是怎样的?幸福又如何理解?如何区分善与恶?强者所有的权力、财富、享受等对于奴隶们而言,是属于恶吗?
尼采说,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的东西,强力意志及本身;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幸福,一种力量的增长和阻力被克服的感觉。
普罗大众更倾向于接受康德至善轮的道德向往的三个公设。也许在每种事物蔚为潮流的时候,人们总是宁愿隐身于大众之中。
但是尼采指出,现存的道德价值是使人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的最大障碍。因为任何道德功能都是为了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
但是尼采反对的不是道德本身,他只是反对道德的普遍性,肯定道德个别的历史普遍性。他是要反对扼杀生命的道德。
因为在他看来,道德和宗教无不以否定个体本性和自我为目的。他响亮地喊出“你要成为你自己!” 也曾感慨 “内心的顺从和依附,正是你我的不幸之所在。”
他说,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情欲比禁欲和伪善要好;诚实,即便是恶意的诚实也比因恪守道德而失去自我要好。自由的人,完全成为自己的人,意识到和肯定人的本性的人,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然而不自由的人,忽视或否定人的本性则是玷污人之本性?
四、人的本性
这就涉及到“人的本性”或者说“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求和冲动。那么人生就是在欲望和欲望实现之间的循环。而欲望具有暂时性,不满足时产生痛苦,暂时满足又产生新欲望。但欲望完全满足产生无聊和空虚,更痛苦。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
在叔本华和萨特这两位哲学家看来,欲望是虚幻的。而在大众看来,欲望是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比如说,导致犯罪和战争。
莎士比亚曾对生命做出这样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可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人的欲望里面的声音,狂热包含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生命无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
但人们就是爱否定欲望,不承认人的本质、本性上有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求和冲动。正如叔本华提出为了解除这种“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就要做到物我两忘,四大皆空的否定意志。但实际上他没有做到。连著名的基督教教父圣﹒奥古斯丁都说 “请赐予我纯洁,让我节欲,但不要现在赐予。”
五、人的第二性
人的本质,是人的第一性,我们必须承认且尊重。但同时人也是需要第二性的。人类之间的相处,除了要完全成为自己,做一个自由的人之外,也需要爱人的心,这是人的第二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持第一性的发展,必须有第二性的支撑。在《伍迪﹒艾伦与哲学》中提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是盲目的,毫无同情,全然漠视公正和人类的幸福。他认为人要是看透了自然界的无情,就要通过建立爱的关系,让自己的生活值得过下去。
上海著名女作家素素在《生命是一种缘》中说到,我们要“直到把故意忽略一切丑恶,残酷,阴暗与不合理变成一种本能,这世界才会出现让人活下去的无穷诱惑。”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咋听之下以为甚有道理,只能感慨,这也是我们的无奈。我们容忍,我们忍耐,当代的人们隐于大众,更多体现的是奴隶道德,遏止人的本性,否定生命的欲望,使尼采不得不呼唤“你要成为你自己!”和“重估一切价值”。
六、如果“重估一切价值”
然而“重估”“一切”这些字眼让人们惧怕。人应该该活得真实。真实不是在世界某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我们扬起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尘土,却又看不见前方的路。正如乔治贝莱克所说,“我们先扬起尘土,然后抱怨自己看不见。”虽然尼采提出“超人”的概念,但是却是难以践行。
那么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思考,重估是否意味着新的建立?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君。”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这样,鱼生活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性,人活在空气里,不会刻意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换言之,若大道兴隆,仁义自然在其中,自然不会有崇尚仁义的必要,等到崇尚仁义的时候,社会已经变得不淳朴了。某种道德行为的表彰,正是由于特别欠缺,正如现今的好人好事表彰,是因为它们极其罕有。这似乎跟尼采的“任何道德功能都是为了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有着微妙的联系。一切的道德功能准则是人强加上去的,建立虚构之上。
同时,老子还指出,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一定的有益启示。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也就是说不要施加过多的外力,顺人的本性发展,社会能达到最大的平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尼采的“成为你自己!”似乎有所相似。
“重估一切价值”的提出,最重要也许应该是让人们意识到现存的缺陷与危机,认识自己,关注个体。“重估一切价值”也在其他方面的体现着其深刻的意义,它里面蕴含着的是一种发展,一种前进的精神。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