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谢耘:创新的挑战与教育的缺失


创新:直觉灵然,无中生有

 

昨天阳光灿烂。跟谢耘一起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散步。按照惯例,我不会去上网搜索这个要见面的人。我喜欢第一感觉。谢耘起初从有关写任正非的文章中认识了我,他说那样的笔触以为我是50年代的人。见里面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同时代人。我笑了。

 

我们很投缘。聚在一起,就聊起了创新:

 

中国企业大多是勇猛无畏的追赶者,却少有创新者。上百年的追赶,冲淡了我们血液中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祖先们开创性基因,削弱了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未知的勇气和能力。

 

创新,那是一种无援的孤军奋战,没有伙伴,没有友军,没有后备。而且,还不仅仅如此。主流价值观不会支持你的离经叛道。你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你还必须有向世间的苦处行,为人类创造价值的终极目标。

谢耘:创新的挑战与教育的缺失

他看上去谦和,时而呆若木鸡的灵然状态很威

 

我见到他,就想起日前刚刚在重庆涪陵认识的两位刑警英雄。两位英雄也跟我说,大多数人说创新,不知道啥是创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无人区中孤独思维是什么样子。某几个瞬间,他们会有呆若木鸡的眼神。那种眼神没有一丝情绪,是一种无我、无他、无众生的灵然状态,那也是直逼本真的直觉灵然强大的临在。他很认同。

 

我们像一对大学毕业生,用很快的语速,谈智慧城市,谈对土地的连接,谈直觉思维……

 

一眨眼,2个小时过去了。分手时我追问:您对创新最想说的是什么?

 

他说:

第一,创新就是孤独地探索无中生有;

第二,创新就是要准备不断被主流价值否定;

第三,创新就是不断提出和推翻假说的炼狱。

 

这是个为创新而生的人。他简单纯粹,有着独一无二的直觉,地头力能量超强!你看他的文章,就会知道我当时获得的惊喜。

 

——王育琨记

 

来源:慧影Cydow

作者:谢耘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2017/2/1

    创新的根本挑战在于探索不确定的未知;教育应该注入有效地面对不确定性的训练,并承担起人类探索未知事物的实践的传承。

 

经过了自鸦片战争起上百年艰苦卓绝的追赶,跨入新世纪后,中华民族正在迈入超越与引领的新阶段,创新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这是伟大的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极为重要的驱动模式的转换。它给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对于创新有着众多的解读和诠释。剥开那些特征各异的具体创新形态,创新最根本的意义便在于它对于现有存在的突破,在已有的领域空间之外,开拓出新的道路与疆域。这是一种最充分发挥人类生命的主动性的、“无中生有”的过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固然需要众多的外部条件,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最大的挑战,也是正是对人性某些局限的挑战。

 

创新是为了开辟一条新路,所以不确定性成为了创新无法回避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从事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特别是对具有突破性质的、开疆拓土的原始创新而言。具体地说,与技术和产品相关的创新对人性中最为本质方面的挑战有三个---我们是否有勇气与能力去面对事先无法预判,只有用未来的实践结果,事后才能回答的三个“未知”。

 

第一个未知,是创新所指向的方向的正确、合理与可行性的未知。从事创新,首先要判断大方向是否正确合理。我们向往的未来目标,是现实可达的人间仙境,还是可望而永远也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未来是无法基于已有的实施用逻辑推演来严格论证的。未来在成为现实之前,在绝大多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对未来的困惑,是人类自走出蒙昧之后就一直存在于内心中的一个深深的不安。所以算命才成为了人类最古老并一直香火不断的长青行当。

 

创新所必须面对的不可预知、不确定的未来,成为了创新对人性的最大挑战,也是无数人无法逾越的障碍所在。

 

当我们走上创新之路的时候,对于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必须给出一个确定性的判断。这种判断,当然与我们的经验有关,但一般都不是经验的简单外推或重复。它是基于历史而对未来的一种洞见。由于我们无法在成功之前严格论证这种洞见,所以它在被创新的产出结果证明之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因而创新在被接受之前,常常是一段漫长而孤独的奋斗。这是对人胆识与自信的挑战,也是对创新者把握未来方向能力的挑战。

 

今天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成为现实之前却远不是那样显而易见。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智力有过高的估计。开拓创新者的伟大,不在于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结果,而在于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在无路处踏出一条通向光明的小径,从而引来无数的跟随者,将曲径扩展成大路,进而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第二个未知,是创新应该采取的具体方法路径是未知的。人类很早就渴望能够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许多天才为了这个梦想做过不懈的努力。在最初的阶段,人们采取的技术方法是期望不断地扇动人造的翅膀,模仿鸟类飞向天空。

 

这条路径当初显然没有能够走通。后来人们利用了流体力学研究的成果,采用牵引/推动加上固定式机翼的方式,实现了人类渴望已久的飞行梦想,在上个世纪初开启了人类的航空时代。

 

所以实现创新将要采取的手段方法,常常也是超出了已有的经验与知识,需要创新者独自去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几乎是原始性创新的必由之路。试图一厢情愿地事先做出完美的分析论证再开始行动,只能让创新永远停留在起点。

 

第三个未知,就是创新落实的最终具体形态的未知。与技术相关的创新最终大都要以产品/服务的形态体现出来。即使方向判断正确,技术路线也没有问题,那些最终呈现出来的具体细节,同样可能决定创新是否会前功尽弃。

 

对创新所必须面对的这三个未知的回答,都要靠勇敢的实践,在此理论的推演及过往的经验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所以那种要求必须事先就把一切都论证清楚,都给出可信服的证明的心态与管理方法,是对创新的扼杀。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是不可以被管理的。

 

自西方借助工业革命的成功打开中国农耕社会的大门之后,我们便长期陷入了疲于奔命的追赶之中。追赶固然难以潇洒,但是却有一个巨大的便利,就是几乎一切都有领跑者在为我们做着示范。追赶的过程几乎都是确定的,不必面对创新所必须面对的那三个不确定的未知。上百年的追赶,冲淡了我们血液中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祖先们开创性基因,削弱了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未知的勇气和能力。

 

追赶形成的与创新相悖的惯性,让历史成为了替罪羊,让教育成为了指责的对象。因为历史无法改变,教育便成为了焦点。如何让教育有效地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我们跨入超越与引领的发展新阶段时,确实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在指责教育的不足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对于教育,我们可以随手挑出无数的问题,扣上各种让我们感觉痛快的帽子,但那些未必是核心与关键,未必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了什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改进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

 

面对创新的挑战,我们的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注重确定性知识的传授,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而缺少对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的未知的认识和探索的勇气与能力。

 

学校目前传授的,基本都是被充分验证并广泛应用的确定性的、主流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被逻辑有效地证明,也已经被实践充分地检验。毫无疑问,传授这些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知识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知识是人类探索的结果,而不是探索的过程。仅仅传授结果,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自己去探索未知的意愿与能力。在教授的内容中,人类对知识探索过程的缺失,使得教育在传承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失去了基本的完备性。教育在展示人类探索创新的结果---知识的精妙的同时,却遗漏了人类探索创新过程中是如何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那些挫折失败的教训与攻坚克难的经验,走投无路的绝望与柳暗花明的激动,百折不饶的顽强与孤独寂寞的坚守。这些比知识更加宝贵的、比知识更加动人心魄的人类探索未知、积累构建知识体系的实践过程,缺少有效的途径代代相传,被确定性的知识掩盖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教育的这种缺失,使得被传授的知识成为了死的标本,而不是一个鲜活的、有自己诞生成长的历史更有待开拓的未来的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死的标本固然依然是有效的工具,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一种不自觉的禁锢,无法激发出新的发展。

 

在现代军事领域,美军在战争的军事技术层面是最具创新能力的。其中起到十分关键作用的就是美军极为重视对自己与别人的战例的深入研究。美国有一些高水平的机构常年持续做这方面的研究,为美军的军事变革与创新提供支持的智力支撑。换言之,正是因为非常注重对战争历史过程的研究,才导致美军成为世界上最具军事技术层面创新能力的军事力量。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论是平时的练习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考试,学生解决的,都是确定性问题—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一定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所以,不论问题有多难,也不论学生是否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在他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毫无质疑的确定性前提假设---这个问题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一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不仅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解决问题而需要的知识边界也是确定的。

 

当学生长期经受这样的训练后,他所习惯的自然是去寻找一定存在的那些确定的答案,而不是去探索不确定性的未知。在心理上甚至会本能地回避、排斥面对不确定性未知的局面。同时在能力上,这样训练出来的思维方式,也难以适应去探索不确性的未知:问题本身就是模糊的,无从知晓在什么范围内会有问题的答案,甚至也无法事先确定问题是否会有一个答案。而这正是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核心挑战。

 

教育的缺失,使得创新更多地成为了依赖个人天赋与特别机遇的偶然,而不是系统培养训练的大概率结果。所以,如果期望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创新,更加有效地培养出能够从容面对创新带来的挑战的、具有开疆拓土能力的人才,那么教育在有效地传授确定性的、已有定论的知识内容,让受教育者通过解决确定性的问题来消化理解这些知识,并以此来衡量其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的同时,教育更要结合知识的传授,将人类在构建积累不同领域内知识体系的探索创新的典型实践过程,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及对实践过程的理性认识与提高,以及学科最新的、尚无定论的探索,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再现学科知识那鲜活的生命活力,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加自觉而有效地继承与发扬前辈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实践;同时在传授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引入适当比例的、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培养锻炼受教育者探索未知、解决没有预设答案的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虽然对现有的教育体系如何有效支撑创新我们还可以在众多的方面提出各种质疑与建议,但是上述两项内容应该是最具核心与关键意义的措施。当然,这两个措施的落实对于教育系统极具挑战性,它们本身就具有创新意义。在这方面更在国际上有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但是不存在完整的系统性方案。以创建国际一流大学为己任的高等院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历史性的责任。如果教育机构自己都无法实现在教育领域内的重大创新,那么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天方夜谭。

 

这种教育领域内重大创新的实现,将会显著增强教育在文明传承方面的完备性,让更多的受教育者的生命迸发出创造的光彩,有效地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驱动模式的切换创造条件,也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简介:神州数码首席科学家,谢耘博士,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著有《我的职场十年》、《成长》、《转折——眺望IT巅峰 》。 

话题:



0

推荐

王育琨

王育琨

63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京地头力经营管理机构创始人,首席架构师。

文章